佛宝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朔州代放生的市场在哪里

2023-02-05 02:53编辑:admin人气:675


内道场,又称内寺,即皇宫中祠佛场所,是专门服务于皇帝及近支宗室的宗教场所,因其大多处于宫廷内禁,得此称谓。  

内道场起源于东晋孝武帝时,虽然早在南朝时有比丘尼住在宫中持课的事例,梁武帝曾请多位高僧入内殿讲经,但这在南朝不是常例。北朝皇帝大多崇佛,后宫嫔妃和比丘尼多有往来,也有数十位嫔妃出家为尼,或居住于禁中,或出居宫外尼寺,但这些安置僧尼,供其举行宗教仪式的祠佛场所并非固定,南北方均没有永久性祠佛场所。隋唐时代内道场渐趋发展成熟,至唐代定型。内道场制度是唐代皇家佛教最重要的制度之一,有唐一代,除少数时间外,内道场一直盛行不辍。应请入住内道场的僧众,大多属于当时学高德硕者,如义净、神秀、不空、法藏等。他们应请入内翻译经典、开讲经律、缮写藏经、为皇帝及六宫嫔妃主授戒、为国禳灾祈福等。  

唐代内道场设有完备的受戒制度,专门任命了内临坛十大德。内临坛十大德召请的都是全国僧团学养戒行堪为世范的高僧(尼)。内尼从二部僧受戒。虽然早在南朝宋元嘉年间二部僧戒已经出现,但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直到初唐时期,内尼的受戒只是从大僧一部受戒。史籍记载,显庆元年,高祖李渊婕妤薛德芳出家为尼,法号宝乘,玄奘受唐高宗礼请,率九位高僧入宫,为宝乘尼及此前出家的二百多位内尼授戒。宝乘尼和德业寺数百位尼众受戒只有比丘十大德参加,属于从一部边受,不符合律典规定的尼众受具足戒需从二部僧(即清净僧尼各十人)受戒的规定,尽管如此,内道场这一传戒方式一直延续,直到代宗永泰年间,这一状况才得到改变。玄奘等十大德此次入宫传戒,是后宫首次传戒,被尊为内临坛。这也是官方首次正式出面干预佛教传戒活动。代宗永泰元年(765),设方等戒坛,由国家任命临坛十大德各十人,统理全国僧尼的受戒事务,内道场也设置了内临坛十大德,从而正式在内道场确立了内尼从二部僧受戒的制度。会昌五年(845),武宗灭佛,内道场活动趋于停滞,内临坛也被取消。咸通三年(862),懿宗为内尼在咸泰殿筑戒坛,延请内外临坛大德为内尼受戒,恢复内临坛。  

内尼为皇室提供宗教服务,诵经祈祷,守陵超荐,缮写藏经等。贞观五年(631),太宗令法师玄琬于苑内德业寺为皇后写佛藏经。德业寺的数百内尼想必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唐懿宗咸通中令内福寿寺尼缮写藏经五千余卷。武则天时,转女身成男信仰盛行,内尼除了承担前述职责以外,还积极参与到武则天夺取政权的活动中,她们通过造像、写经等形式为女主受命为天子制造舆论。永隆元年(680)内供奉惠运禅师为首的内尼在龙门石窟为武则天造石窟,表达对武则天的支持。  

中宗以后,陆续有内尼外放现象,即隶名于内道场的比丘尼离开处于后宫的佛寺到宫外居住。从现有史料看,安置这些外放内尼的两京尼寺,则是和皇室有密切关系的佛寺,如长安兴圣寺、唐安寺,洛阳宁刹寺等。  

唐代后宫人数众多,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宫人“大率”至四万。这一庞大的女性群体,绝大多数只能在绝望与凄凉中终老宫中。入寺为尼可为她们提供些许心灵的慰藉,为其提供养老之所。对她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慈诚罗珠仁波切:佛陀亲口宣说的放生的功德_1

  戒杀放生虽然是佛陀对佛弟子的最低要求,可做起来却并非易事,若能无惧艰困,难行亦行,其功德也远远超越了守持盗、淫、妄戒的功德。

  佛陀对放生所下的定义是:在市场上看到有鱼贩、鸟贩为了宰杀而销售鱼类、飞禽(包括鸡鸭等家禽以及其它动物在内)时,以钱买下这些众生剩余的寿命,并用自己的手将其放回原处。所谓原处,是指如果是水生动物,就放回湖泊、河流或者海洋当中;如果是森林动物,就放归森林等等。不但自己作,而且心生欢喜,并动员他人参与且随喜此事。当自己做完之后,又满心欢喜地想:我今天完成了一件很有益的事情,将来我还要继续坚持下去。

  前期加行:就是拿钱去购买生命的过程。此时的每一个步伐、每一次呼吸,都是为了放生而作的预备工作;

  后期结行:包括随喜,竭力劝诫他人放生,并发誓再接再厉等所有的行为。

  在不少的《放生功德文》及以前的放生开示中,已经讲了很多的放生功德。在这里,我们只补充性地讲一下,其它书中没有收集的,小乘佛经中佛陀亲口宣说的教言。

  因此,佛陀才谆谆地告诫后人:“诸持戒中,戒杀第一。诸布施中,放生第一。

  戒杀放生的人还可以自然而然地令心相续中生起慈心和悲心,因为生起慈心与悲心的主要因素,就是戒杀、放生和吃素。

佛陀还说道:大悲心是一切正法的种子!戒杀放生的人是轮回众生的怙主、救星,是轮回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xiziuec01.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