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西藏放生的地方

2022-11-17 21:30编辑:admin人气:351


放生不是你想放想放就能放

这两天,全台湾都在心疼一只绿蠵龟。对它来说,被放归大海原本是“龟”生幸事,没想到放生它的人竟然穿透龟甲,挂了三块铁牌。这只绿蠵龟只要在海里游动,这些铁牌就会割伤它的后脚。原本健壮的它,因此后脚肿胀溃烂奄奄一息。这起事件也让台湾社会再度对“放生”争议展开讨论。放生这件延续了数百年的事情,为什么会变成坏事?动物保护组织会建议民众不要放生的理由又是什么?且听台湾专家现身说法。

乌龟和蛇最常被放生

绿蠵龟是台湾珍贵的保护类动物,将它放归大海这件事本来充满正能量。不过,当你看到它的龟甲上挂着刻有“合家平安”的铁牌,大概就会觉得如此放生实在是讽刺。其实在台湾,各种陆龟、海龟都是最常被放生的动物。今年4月,高雄莲池潭龙虎塔旁120多平方米的乌龟池,就因民众长期放生,池内乌龟从60只暴增到600多只。“龟满为患”的情况下,大多数乌龟龟壳斑驳流脓,为“龟瘟”所苦。

最近另一桩与放生有关的新闻,是有人到台中南势溪放生大量毒蛇,有位老农在自家菜园被咬伤,差点命丧黄泉。台中“立委”颜宽恒因此怒斥这些未经申请的放生者是“不肖分子”。其实,放生毒蛇在台湾也不是新鲜事。南投鱼池乡1989年前根本没有眼镜蛇,但现在每到春夏季节,超大的眼镜蛇就到处乱窜,捉都捉不过来。之所以出现这种事情,就是所谓“爱心慈善人士”的放生行为所致。

据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的调查报告,台湾的放生活动大多数是寺庙主办。被放生的动物除了龟和蛇之外,通常还有各种鸟类、鱼类、青蛙和虾蟹等。不少动物原本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地生活,只因信众的“放生需求”越来越多,它们就被捕抓、运输、买卖再放生。在此过程中,动物伤亡几率颇高。

放生不应该脱离时代

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主任陈玉敏告诉导报记者,“放生”是佛教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环,它本来是一种善意护生的实践和落实护生理念的方法。但现代人对“放生”的意义缺乏深入的省思,容易造成“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的局面。陈玉敏认为,“放生”这个概念应当放在不同时代中进行检视。“放生”的做法或许在农业社会行得通,但放在当下,只会掉入现代商业操作的机制当中。“一捉一放,再捉再放,在这个产业链中,只会形成恶性循环。”

要改变放生带来的种种问题,首先需要转变观念,陈玉敏举例,有些人觉得买一万只鱼放生到河川当中,就是一种积德行善。“那何不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帮助维护好这条河川本身的生态平衡,河川里原本的几千只鱼,甚至是在这个河川系统当中的鸟类、虫类、植物,都是你在无形中获得的功德。”

与佛教机构进行沟通媒合,把信徒的善款转投入生态保护,也能避免放生带来的问题。这样操作,能够在保护好野生动物的同时,满足信徒的需求。另外,台湾也有一些佛教机构将善款捐给偏乡学生,让他们能吃上营养午餐,“这未尝不是一种现代化的护生方式”。

动物栖息地已到极限

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2004年作了一个《台湾宗教团体放生现象调查报告》,引发了台当局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研究会又作了一次报告,根据研究会的调查,从2004年到2009年,台湾各地的小型宗教机构已经开始意识到,放生这种行为存在问题。但陈玉敏说,“政府”辅导宗教团体和改变民众观念都需要时间。台中、南投等地目前已有自治条例,对放生进行约束。

另一方面,近段时间来台湾放生“事故”频发,“说明动物的栖息地已经到承受的极限了”。陈玉敏告诉导报记者,这是一个大生态、大环境的问题。过去民众放生10000条毒蛇,可能不会看到什么后果,但现在放生10000条毒蛇,它们可能就会攻击人类。“因为大自然已经无力负荷,这才是每个真正有护生想法的人都应该重视的。”

网友:无知的放生等于杀生

最近,台湾媒体上频频出现与放生有关的争议话题。其实近年来,支持放生与反对放生的两派论战,在台湾社会几乎没有停息过。放生到底是积德还是“坑爹”,台湾网友各有说法。有人认为,放生对笃信宗教的人士来说意义非凡,不能要求宗教和信众放弃;也有人觉得应该“科学放生”,不要太“白目”造成生态浩劫;还有人认为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放生沦为商业操作,早已背离放生者初衷。

@Dorakey姜:放生海龟还要穿透龟甲挂铁牌,不是放生,这是杀生未遂。

@切格:应该立法禁止随意放生外来物种!每个地方如果都有人白目放生,那个地方的环境生态大概就危险了。

@toobird:买动物来放生,那就会有人盯上这个“生意”,专门去抓动物。这种事情现在见怪不怪,美其名曰放生,其实又哪有什么功德可言。

@全频带block:有人放毒蛇啊!这根本是危害公共安全吧,跟放生有什么关系呢!

@周云长:我也不赞成盲目放生或造成动物受伤害的放生,可是现实地说,放生这种事肯定不会消失。毕竟对宗教人士来说,这是宗教色彩浓厚的活动,要他们放弃很困难。

@停机问道:这就是人性的自私之处,为了“小我”的功德和救赎,可以忽视“大我”也就是这个世界的得失。你跟他们说可以去帮助流浪动物代替放生,他们也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随意放生。

@单人主角:我们一直在推广外来物种不能放生的道理,可是实在力不从心。

@Vihike:许多无知的放生,其实是在杀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与其盲目放生,不如多帮助身边的贫苦同胞,以慈心故,行放生业。

@若说是事:放生在于随时随地不伤害众生,而不是一种跟风起哄的形式

关于放生事宜之开示

关于放生事宜之开示

问题一;念诵放生仪轨时是否一定要使被放众生听到念佛声或诵咒声?是否应以能令它们听得清晰为原则?

答:我们念诵放生仪轨时,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最好能使被放的众生听到念诵的音声。因为所念的佛号和心咒等,是诸佛语金刚之加持显现,一经众生耳根,就会为他们播下解脱的种子,不但如此,有些众生在听到此声音后,善根将很快成熟而获解脱。所以,我们在外面大型放生时,可以考虑使用喇叭等扩音设备。但同时也要考虑周围的环境,在不适宜的场所声音也不要过大。必要时还可以先找一个方便大声念诵的地方,给将要放的众生念放生仪轨加持,然后再将其放到安全的地方。

另一方面,无论被放者听到念诵声与否,我们如理回向,他门都会得到利益。

如理如法的放生,可具足三种殊胜、菩萨六度,并获得佛身语意三金刚的加持和迅速圆满二资粮的一切功德。

问题二:请上师开示放生时所用甘露丸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答:如果找不到甘露丸,仅念放生仪轨也是可以的。甘露丸的用法很多,每次用一小粒即可。如可将甘露丸与水混合制成甘露水,让他们饮用;还可以将其与其他食物混合在一起,喂给被放众生食用。这些方法都很好,其目的是一样的,即使他们饮用到甘露水,从而使他们得到解脱。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甘露丸的来源问题。

清净的甘露丸:意指此甘露丸是莲师等大成就者传下来的或此作原料如法制作的,且来源清净。首先,甘露丸要按密宗续部所讲如理如法制作。其次,来源清净是指已经做好的甘露丸无论转经多少人的手,但它没有被破密乘根本戒的人触摸过。

问题三:关于共修放生的数量和圆满功德方面的问题?

答:有的居士讲:我今年参加了共修放生活动,年初我曾发愿放生100万,现在共修放生数量已超过5千万,我的愿望是否已经实现了?是否所有参加共修放生的人都具足放生5千万的功德?

是否圆满了放生100万的愿望,要看你当时的发心。

如果你是发心和其他人共同放生100万,则此愿已经圆满。但若当时发愿是自己一人放生100万,那就没有圆满。但在所获功德方面,共修参加者每人都得到了放生5千万的功德,也会在共业成熟的果报上感果。但个人放5千万和共修放5千万在别业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有的居士讲:我只是给共修放生捐了款,本人并没有亲自参与放生活动,不知这样是否能获得共修放生的功德?还有,若共修一年放一万众生,那我在这一年中应捐多少钱?替别人参加共修放生,这如法么?

只捐款虽然可以获得同样的功德,但还是与自己亲自参加有一定的差别。如阿底峡尊者曾示现亲自动手做“察察”佛像,而且开示弟子身语意三门圆满之善业具极大利益。虽三门中依意业为主而区分善恶业,但对凡夫而言,通过身语善业的勤做,会对无常心、出离心、菩提心等意业,有增上熏习之利益,故不可轻易忽视。

一年放一万众生应捐多少钱,要因地因时而讲,放生的地点、时间不同,所需钱财也不一样。

替别人参加共修放生,当然是如法的。一切善法中有三种方式可使自己获得较大的利益:①自己亲自参加。②捐资,即用属于自己的财产,即使去世后,如用你的遗产做功德,你一样会获得利益。③有亲属关系的,代劳且回向。

问题四:与高僧大德们共修可否轻易获得证悟?

答:与法王等高僧大德们共修可当下证悟、或几年后证悟,都是不一定的,还要看自己当前的修行状况。但可以肯定的是,与法王等高僧大德们共修,由于他们具有不共的殊胜发心,使你获得修持上殊胜的缘起加持,故具有极殊胜的意义。

平时我们应尽量跟随法王等高僧大德们共修,他们倡议放生,我们就尽量跟随参加;他们劝众共修念诵,我们也应尽量去念,随力所做一切都要以菩提心来摄持。

问题五:放生时念长寿佛心咒的意义是什么?

答:长寿佛咒在放生时一定要念,这十分重要。因为,此咒不仅可以延长众生的寿命,还有使其渐次获得二悉地的功德。

问题六:当人类和动物都需要帮助时,是否我们应该给予人类更多的关注?

答:不一定。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上一篇:池州池州放生池

下一篇:保山放生鸡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xiziuec01.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