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网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城市分站

中山代放生联盟都在哪里代放生

2023-02-12 14:35编辑:admin人气:336


  ──十七年四月在灵隐作──

  研究人生善行的学说,日本人绍袭中国儒家的辞意,译为伦理学。从日本传到中国,亦流行了一二十年,然其义嫌过狭。近年、由胡适之先生改称人生哲学。人生哲学,应一方面由人类学推溯到生物学、生物心理学以及一切自然科学;一方面由人类学推演到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一切人生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其结果须推到宇宙全部的究竟真理;则虽为哲学而失去为一科科学的意义,故其意亦嫌过宽。或直曰道德学,然道乃指自然之理,或思想言说上可通得过之理;德亦指自然之知能,或积行所成之品性,皆不足显明出人生善行的定义。故今拟改称曰“人生善行学”。研究什么叫做善?什么是人生之善的行为?人生为什么需要善的行为?人生的善从什么处起来?怎么样可以增进且完成人生的善行?此种学说,叫做“人生善行学”。至此学与人类学及生物学、社会学的区别与关系,让在别处去说。这一点修改学名的意思,虽不但关于此译,且为下文讨论的张本,故先写于此。

  从佛学言之,不知一切事物皆生成于各因的演化与诸缘的互应,主张别须一“专能产生及率成”的,无论什么──如超绝的上帝──,谓之“异熟愚”或迷事的愚昧。换言之,即不知演化互应的自然,或自然的演化互应之因果真相。不知一切事物皆相对待而随缘变现,没有内在的自我及特定的自性,在人或生物执著各有内在的自我──内在的上帝──,在一切事物执著各有特定的自性,谓之“真实愚”或迷理的愚昧。由这两种愚昧的缘故,虽有些慈惠的善行,亦不成为真如美满的善行了。故佛学,对于克氏演进的互助性,及公平为人生善行的源泉与总持,较宽恕尤为重要,自应表示相当的赞成!

  然谓克氏之所说亦未圆彻,又因什么呢?一因量的未圆彻,二因质的未圆彻。今先说量的未圆彻:克氏说演进的互助性,虽然群性的动物推到社会性的人类,可说明“社会的动物”皆由互助而生存演进。然未能遍通的说到一切生物的各个,与大地及大空的各星,乃至分析到不可分析的各电子,一一皆是各因演化诸缘互应以生存的一群之相续;则演化的互助性或互助的演化性,不能遍通到大宇永宙的全部,以成为最深最广的无限因果律。故犹不能有完全的妥当性及消灭性,使永无宗教神或类乎宗教神的愚昧再来扰害。克氏的公平,虽推到人类的平等,然未将平等公共到一切众生类,则犹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人类虽曰公平,对于异生类则成私平的不平等。未将平等公共到一切诸法,则犹有法相、非法相;在众生类虽曰公平,对于诸法亦尚为私平的不平等。必知一切众生皆无我故,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故,个的差别与类的差别及相用的差别,皆是对待假立而没有真实。且一多互摄互入互为主伴而无障碍,乃能契应宇宙万有公溥平等的公平。虽事行上以现为人类之故,不妨从人类平等的公平心行起;在理观上则必公通一切众生、一切诸法悉皆平等而没有限际,始为真正的公平。佛教中之说慈惠,分为三重:一、以一切众生为对象而发起的慈惠;二、以无人无我的一切诸法聚为对象而发起的慈惠;三、无所缘对而普遍恒起的慈惠。克氏以未能圆彻于互助的公平之量,故于慈惠亦仅及“缘众生”而起的慈惠之一部分,即所谓对于人类的宽恕。

  已说量的未圆彻,再来谈质的未圆彻;大乘佛法最概括的可摄为三分:一、正觉心为种,二、慈惠行为根,三、方便力成就。互助的演进,破对于异熟的愚昧;公平、破对于真实的愚昧;此二者可云正觉心。宽恕、可云慈惠行。克氏虽量未圆彻,而已有“具体而微”的质。然若非习成种种之方便力,则正觉的知与慈惠的行终不能究竟成就,仍等于理想的空谈,而无实际的实行实现方法。故须依现实的人生宇宙中善的关系──例善友善学说及勤修习等──,发明及施行种种方法,以产生且增长种种极巧便、极适恰、有势用、有效率的能力,乃能完成人生的善行,以进化于无限无止境的福智妙严海。否则、空谈理想,势将退归混沌自然,流于老、庄的退婴主义。而此等方便力的修习,在佛法则有三增上学、四摄化事、五善根力、八正道行、十到彼岸等等。综合起来,可成功三种的能力:一、消灭的能力,渐次的澈底的将一切愚昧及愚昧所搅成的种种坏习惯及恶势力完全消灭,使之永不能再生。二、生成的能力,引生及成满一切事理的正觉,及正觉所导现的种种良习惯及善势力。三、博济的能力,依上消灭及生成的能力,真能有大智慧、有大功能,可以遍一切处,尽未来际,普为利益,无有间歇。孔氏所云“博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者,至此乃能更无遗憾。凡此等方便力,克氏非但未穷其量,且犹未具其体质,故云于人生善行的质亦未圆彻。

  然克氏所说虽未圆彻,已足应今此的世界人类及中国民族的需要。今此的世界人类,乃一民族战团或阶级战团的战场与战斗员,日在战争中寻生活者。而造成此战争的人世,达尔文或仅由达尔文弟子中赫胥黎一派所倡强食弱肉的竞争进化说,固为一主要因素。今克氏从动物演进中,抉出“社交互助”为人生善行的本源;“自然演化程序”与“人生善行程序”联合一贯而进化,至少可以为中赫胥黎等学说的毒者一服消毒剂!变化战团的人世,使渐成互相和解的人世。而中国民族亦为偏中赫胥黎派的流毒尤甚者,故沈先生译此书成,吾尤不能不于中国民族的前途,生一线光明的希望!十七、四、廿三。太虚写于杭州灵隐。(见海刊九卷四期)

太虚法师:人生佛教

  ──三十四年春在汉藏教理院编──

  人生佛教开题(代序)

  笫一章 总叙

  第一节 人生佛教名辞的提出甲、中国从前……十善文化的人世。(注二)

  附录 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词

  第二节 人生佛教学理的说明(注三)

  附录

  十七年在法国东方博物院,讲“佛学之源流及其新运动”文中,对人生佛学亦有一则简略提示,兹摘录于次:

  一、人生之佛学……圆满福慧的无上菩提。

  第三节 从人乘行果进趣大乘行

  一 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堕世年复年……是名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

  二 判摄一切佛法在民国八九年后……普遍全球。(注四)

  第四节 人生佛教之目的

  第五节 旁录

  一、兹录民国十年“评梁漱溟君之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梁君以生活意欲……余则谓须昌明五乘的共佛法以达到之耳。

  二、录民国十三年章君太炎一信(见人生观的科学后序),及李君正刚“余之佛教复兴论”于次:章太炎先生书。

  李正刚居士“余之佛教复兴论”。

  第六节 人生佛教之层系(注五)

  第二章 无始终无边终之宇宙事变

  “事变”,亦可曰现变实事,亦曰现实,亦曰真现实。以无始终无边终中之宇宙显其义相,兹分三节明之。

  第一节 因缘所生法

  一 略叙

  因缘所生法……都打破之。(注六)

  二 能知所知关系概论

  能知所知及其关系……故为胜也。(注七)

  三 因缘生果之三要则

  因缘生果……亦无所用其怨祷矣。(注八)

  四 亲因生果之因缘法界

  法界之广义……皆依此因果而立。(注九)

  第二节 世间

  一 何谓世间

  甲、世间之名义……为时不太促乎?(注一○)

  二 所知现实之成事

  所知现实之成事者……故随顺中仍加以修改也。(注一一)

  三 所知之器界

  器界与根身一切种……世间相违之过也。(注一二)

  四 所知之情器

  有情与器之世间相……植矿之异,应更研究。(注一三)

  第三节 大蕴处界(注一四)

  第三章  事变中之有情众生业果相续

  宇宙一切现变实事中之有情众生,即为一切变化之主动力,玆亦分三节明之。

  第一节 十二缘起

  一 世间之因缘情器论

  因缘所生之果法……乃示以因缘所生之正义。(注一五)

  二 情器之十二缘起

  正因生果……三世业感之生死说明之。(注一六)

  三 生活与生死

  四 有情为本之世间

  佛法无他事……附表(注一七)

  第二节 有情

  一 何谓有情

  有情,具云有情众生……殊不足怪也。(注一八)

  二 有情之分类

  于有情类略分为六生……二十五有情众生类也。(注一九)

  三 有情类之流转与进化

  有情类强烈之意识与行动……可以观有情之进化矣。(注二○)

  四 情器之生命由来问题

  有情及植物之生命……人生亦有互助与进化之可期矣。(注二一)

  五 有情类之生起

  前言每一有情……生起为各类类似之身命耳。(注二二)

  六 有情众生之决择

  有情众生,前已广说……第五非狂似狂所作。(注二三)

  第三节 业与界趣

  一 总论业与界趣

  业谓行为造作之义……大略如此。(注二四)

  二 三界五趣九地

  “ 三界表”……皆无主宰故皆是苦。(注二五)

  三 福非福不动业及三世生死流转

  福业应得福报……无有已时。(注二六)

  四 因缘生果与业力

  佛法以因果律……庶能进化为优良也。(注二七)

  五 二世缘起之业力说

  业通有漏无漏……可了然于因缘所生之情器果矣。(注二八)

  第四章 有情业果相续流转中之人生

  第一节 人生世界

  一 此一人间之器界

  此人间之器界……可见天人之关系。(注二九)

  二 动植矿之关系与区别

  凡动植矿物……遂成物本论等。(注三○)

  三 人间情器与非人间情器

  依人间情器之现实……三类之分别。(注三一)

  四 人间之有情器界

  依上述区别与关系……可知人生世界为何状矣。(注三二)

  五 人生世界之我与非我

  常俗以自身谓之我……缘起无碍之现实矣。(注三三)

  六 切近之人生宇宙观

  以人生为本位……亦通于器世间也。(注三四)

  第二节 人生之特性

  一 人生之特性与即人成佛

  古锥就因明果……即人即佛,如是如是。(注三五)

  二 有情类之教育

  教化之能发育……曰天人师,如是如是。(注三六)

  三 人间之上中下士

  中国自孔仲尼说……后名上士。(注三七)

  思惟义大者……岂不哀哉!(注三八)

  四 人性之研究

  异生性或改称个性……言性命者之所知也。(注三九)

  第三节 人与器界及一切有情

  一 人生于器界之依资

  兹再就资人生所依持受用之器界……可衣食住行康乐于天地。(注四○)

  二 有情与有情之相处

  瑜伽第二……乃皆归仰。(注四一)

  第五章 有情流转中继善成性之人生

  第一节 人乘正法(注四二)

  第二节 家庭之男女道德

  一 男子

  居士子!若有人善别六方……若人尊奉沙门梵志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注四三)

  二 女子

  佛语玉耶:世间有七辈妇……是名夺命妇。(注四四)

  三 优婆夷教育与佛化家庭

  附录 一 异性与女性

  男女之性别……仍不能平等。(注四五)

  二 女子宗教心理学之解剖(注四六)

  第三节 国与国际道德

  一 模范政治家

  佛言:宿命无数世时……上下和乐,遂致太平。(注四七)

  二 人间政治领袖之德失

  佛法施行于人间世……则庶几矣。(注四八)

  第四节 人生世界之净化

  一 人类之净化

  净化之功……乐意喜故。(注四九)

  二 世间之净化(注五○)

  第六章 人生向上胜进中之超人

  第一节 佛法与人天

  一 六种 情众

  人众,为有情众之一类……是为出世之众。(注五一)

  二 佛乘与人世的关系

  谓先观察佛法流行于世……而后人天善法之为用大也。(注五二)

  第二节 由人而菩萨

  一 进化的人生(注五三)

  二 生活之量的扩充与度的提高

  王化中评王国维思想云:盖生生主义之所以不能充其量者,……而必由解脱之道达其目的也。

  三 人生观的科学(注五四)

  四 修行信心。(注五五)

  第三节 菩萨学处

  入中论第一颂: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悲心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一 建立菩萨学处的计划

  在佛教戒律中……附表三。(注五六)

  二 瑜伽菩萨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日日中,若于如来或为如来造制多所,若于正法……又一切处无违犯者,谓若彼心增上狂乱,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净戒律仪,常知一切皆无违犯。(注五七)

  第七章 人生向上进化不退之菩萨

  第一节 法界众

  法界犹云宇宙……如华严教义之所明。(注五八)

  第二节 三乘共十地

  经云:须菩提!是中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般若波罗密……具足是十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云:此中佛更解得无上道因缘……以是故言十地具足故,得无上道。(注五九)

  第三节 境行果与三祗五位

  佛学通说境行果三……大菩提之二转依。(注六○)

  第四节 分别发趣道相(注六一)

  第八章 无始终边中之宇宙完美人生

  第一节 由菩萨而佛

  甲、建大心……是故第十一说名佛地。(注六二)

  第二节 教育圆满之人生

  教育新见分教育为二……备有前三者之长而无其弊矣。(注六三)

  第三节 重重无尽之法界

  兹以华严之周遍含容观,以明此法界之重重无尽义。

  事如理融,遍摄无碍……深思之令现在前也。(注六四)

  按古德准此十义开为十玄门,玆录五教仪文以明之: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当成无所畏。

  (注一) 本书系大师述意而命人编录者。文悉重出,今但存目以见编篡之体系。(注二) 录“对佛教革命僧训词”文中三“要建设的方面”。

  (注三) 原题“人生佛学的说明”。

  (注四) 录“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之“第三期我对于一切佛法的看法”。(注五) 原题“人生佛教与层创进化论”。

  (注六) 录佛学概论“学理”之第一章第一节。

  (注七) 录真现实论宗依编第五章第五节第一目。

  (注八) 录宗依编第四章第一节第一目。

  (注九) 录宗依编第四章第四节第一目。

  (注十○) 录佛乘宗要论“序论”第一章第一节。

  (注十一) 录宗依编第二章之叙言。

  (注十二)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二节第一目。

  (注十三)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三节第一目。

  (注十四) 录宗依编第三章第一节全。

  (注十五) 录宗依编第四章第二节第一目。

  (注十六) 录宗依编第四章第二节第二目。

  (注十七) 录印顺之“印度之佛教”“佛理要略”章第一节。

  (注十八)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一节第一目。

  (注十九)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一节第三目。

  (注二○)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一节第六目。

  (注二一)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五节第六目。

  (注二二)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一节第五目。

  (注二三) 录宗依编第五章第二节第一目。

  (注二四) 录佛学概论“学理”之第一章第三节。

  (注二五) 录佛乘宗要论本论第二章第二节。

  (注二六) 录佛乘宗要论本论第二章第二节。

  (注二七) 录宗依编第四章第一节第二目。

  (注二八) 录宗依编第四章第二节第九目。

  (注二九)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二节第二目。

  (注三○)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三节第二目。

  (注三一)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三节第三目。

  (注三二)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三节第五目。

  (注三三)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三节第六目。

  (注三四) 录佛乘宗要论“序论”第一章。

  (注三五) 录“佛教讲演集序”。

  (注三六)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二节第十八目。

  (注三七) 录宗依编第五章第二节第五目。

  (注三八) 录菩提道次第略论。

  (注三九) 录宗依编第三章第五节第六目。

  (注四○)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二节第十二目。

  (注四一) 录宗依编第二章第一节第十二目。

  (注四二) 录人乘正法论全部。

  (注四三) 录“善生经”。

  (注四四) 录“玉耶女经”。

  (注四五) 录福善之“唯性论”第四章第六节。

  (注四六) 录张圣慧之“女子宗教心理学之解剖”。

  (注四七) 录“孛经”。

  (注四八) 录宗依编第五章第二节第七目。

  (注四九) 录佛教救世主义“众的净化”之“人类第一”。

  (注五○) 录印顺“印度之佛教”“佛理”要略章第三节。

  (注五一) 录佛教救世主义“众的净化”之“有情第二”。

  (注五二) 录佛乘宗要论下篇第二章。

  (注五三) 录芝峰之“进化的人生”。

  (注五四) 录人生观的科学三至六,共四节。

  (注五五) 录起信论“修行信心分”。

  (注五六) 节录“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

  (注五七) 节录瑜伽师地论本分中菩萨地之戒品。

  (注五八) 录佛教救世主义“众的净化”之“法界第三”。

  (注五九) 节录大智度论七十五卷。

  (注六○) 录宗依编第四章第三节第四目。

  (注六一) 录起信论“分别发趣道相”。

  (注六二) 录佛教救世主义“心的净化”之“成德第三”。

  (注六三) 节录自由史观第五章第二节。

  (注六四) 录华严法界玄镜卷三。

标签:

(来源:未知)
标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xiziuec01.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